建立园规与家规一致性教育

更新时间:2019-06-12 00:09:06 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妈妈好孕网 阅读数:538

  “园规”与“家规”为什么会发生冲突?

  幼儿园对孩子有比较规范的常规要求,比如一日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包括吃喝便睡等;活动的常规:有游戏活动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在家中肯定没有幼儿园要求多,而且,家庭成员与孩子的亲近关系也不同于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使幼儿更自由放松和无拘无束,家长和孩子是一对一或几对一的关系,于是,家长的“愿意帮助“和孩子的”依赖成性“,使那些原有建立的规矩在家中不攻自破了。因此,家庭成员的不一致要求家长的妥协和让步一味的包办代替都可能是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要“立规矩”?

  “送幼儿园,好好管管他”

  我们曾在众多家长中询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送孩子入幼儿园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大多是:立规矩受教育学知识。还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家里老人过于娇惯,管不了

  了,不送不行。”“不听话,让老师好好管管他。“等等。

  从家长的多种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渴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一番苦心,同时这些答案也反映出家长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低估自己的教育地位和能力;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适宜的方法,所以使家长感到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当他们对孩子寄予厚望却又在教育上束手无策时,于是,将“立规矩”的任务和望子成材的希望寄托在幼儿园和老师身上。

  儿童教育专家曾指出,使孩子社会化是幼儿园和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教导并且不断督促孩子按规矩办事,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日后很好地进入社会。的确,我们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给学龄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常规,是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这些规矩的建立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来完成,绝不是到了幼儿园才开始的。有的家长曾惊奇地发现:原本不太听话的孩子,可去了幼儿园后,一下子变了,变得懂事了:玩具会自己收;衣服会自己穿;凡事会讲“我们老师说了……”于是,家长总结出:原来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所以,当孩子在家不听话或家长认为管不了他

  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它会帮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并且学会自律自己的行动。“立规矩”并不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能有序地生活工作学习和游戏,使孩子产生自律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这也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在幼儿建立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要求与方法要一致

  常规的建立和教养的方法,家庭可以参考幼儿园的要求和做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建规矩,使家园要求基本一致。

  2.榜样作用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做到。比如,有些家长给孩子提出早睡早起的要求,可他们却看电视到很晚,这是不应该的。

  3.情感的支持与积极的鼓励

  其实,“替代”的行为是剥夺孩子训练的不良做法,所以,家长要积极地鼓励孩子,坚持正面教育,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好的基础。正如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

  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更多相关文章: 家园合作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关于妈妈好孕网

Copyright 2005-2024 www.mamahaoyun.com 〖妈妈好孕网〗菲德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8049750号-2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QQ:226414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