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孩子的三种境界,你在哪一层?

更新时间:2019-06-17 05:37:14 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妈妈好孕网 阅读数:977

在家长的提问中,有不少问题是咨询如何惩罚孩子不良行为的。孩子不吃饭不上学不按时起床不好好做作业顶嘴等等,怎么办?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这些不良行为的时候,是采取了传统的打骂方法,认为打能长记性;有些家长讲爱与自由尊重与和谐;还有一些讲一手是爱一手是规则。我概括起来称之为:惩罚派姑息派稀泥派这样三种。可往往效果又有些令人不太满意,他们有时担心自己太过严厉是否对孩子身心不利,有时又担心让孩子自然下去,会不会对孩子后患无穷,那一手爱一手规则这个度怎么掌握?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需要不需要惩罚,如何惩罚?这些都让家长们一筹莫展有的几乎崩溃。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惩罚”的定义。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塞玛尔女士在《魔法岁月》一书指出:惩罚是"给予教训"或"纠正行为",但“不应该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或反击”。所以当你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坏心情时,请不要惩罚孩子,因为你很有可能只是在报复。

什么才是最合理的惩罚?

检验一个方法是好是坏,要看究竟能让孩子从惩罚中学到什么。询问那些打孩子的家长“管用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总能管用那么一会儿,但时间长了又会忘了”。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惩罚没有促使孩子唤起内心的觉醒和对这件事情的自我认知,有没有自己学到东西,也就是通常说的所谓“良知”,而这是有年龄基础的,一般3岁开始萌芽,6岁以后逐渐成熟,12岁到青春期基本稳定下来,之后的人生都在不断地修正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显然就只有孩子的童年阶段。

如果孩子不敢做某件事情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那么这种以外界压力为约束力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他只要确信自己能够逃脱惩罚就行了,甚至还可能为了实现某种快乐,而自愿接受惩罚。比如,有的孩子明知吃糖会挨揍,但还是抵不住糖的诱惑,因为他在权衡“吃糖的快乐”与“挨揍的痛苦”,他可能会想,反正先吃着,大不了挨一顿打。而在父母看来,孩子的行为就是在“找打”。所以,回顾一下你所采用过的惩罚方法,是否会对孩子构成巨大的威慑。如果是,立即停止,再试试其他更有效的办法。 怎样的惩罚才有效?如生活中孩子不好好吃饭这样的例子,有的家长采取了恐吓的方法“你不好好吃饭,马上不给你吃”。说过拉倒,孩子也当耳旁风,一切照旧。还有的家长采取“说不吃就饿着,到下一顿饭点儿才给吃。”孩子现在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根本不用家长操心。还有的家长说:“孩子他爸在家的时候怕爸爸会打,孩子吃饭就会乖乖的。”这三种惩罚方法显然第二种的效果比较好。第一种说教第三种是打的方式,而第二种体验的方法,知道不好好吃,就会挨饿。这是一项合乎逻辑又强度适当的惩罚措施。但很多父母可能会存在以下误区:1.惩罚强度不适当如果孩子不吃饭,家长让孩子饿一天,或者说明明讲好到下一个吃饭点才可以吃,可是在中途不断吃零食,过重或过轻的惩罚都毫无益处。2.焦点放在原因上有些父母喜欢刨根问底,要搞清楚孩子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其实有的时候根本就找不出原因,或者原因根本就不重要或者在孩子情绪失控时根本没有办法来思考问题的原因。家长注意力的焦点应该放在解决问题上。

3.一味说教有的家长一旦问题出现,就不分时间和场合,也不分孩子是否想听,抓住孩子说教,比如吃饭问题,孩子不愿意吃饭,家长给孩子讲很多不吃饭的危害,结果一点作用也没有。

4.与孩子较量有的家长见孩子不好好吃饭,立即对孩子说今晚不许看动画片了。这种惩罚是一种报复行为,并不是孩子行为不当导致的合理后果。这样会引起孩子的权利较量。

5.给孩子奖励这招有些奇怪吧,但看看有多少人在孩子无理取闹时给他看电视或者吃零食的?虽然瞬间有效,但后患无穷。如果对孩子的所有不当行为都是采取这种息事宁人的方法,那孩子从何处去学习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呢?真要全都留到被同学排挤,被老师批评,被领导训斥的时候吗?

有效性+造就,是一切惩罚的最高境界

对于如何惩罚孩子,家长做法各异,概括起来有三个级别:

低阶父母纠结对错继续拿吃饭这个事情来说,这样的家长多半与孩子这样说:“不吃饭是吧,不吃饭会饿死你的,不给你吃”。说完后又继续喂饭,孩子不听话,不想吃了呢,有可能就打一顿结束。遇到孩子小呢,被打后就哭一下,往后会发展成跟父母对打,大点的孩子有时会“就不吃”。在其他事情上也是一样,有的孩子不做作业,家长会对孩子说:“今天作业做完了吗?不做作业成绩就不好,你还不快点写作业啊”。如果不行打一顿。结果孩子只是听听,继续该干嘛还是干嘛,丝毫作用也没有。

中阶父母会思考方法惩罚的方法既要解决当下问题,又要能长期有效。如孩子不吃饭,这个阶段的家长知道靠打和喂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得让孩子自己体验到需要吃饭,不吃饭会挨饿,明白吃饭是自己的事情。所以这个阶段的父母多半会思考孩子不吃饭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吃饭,吃多少饭,慢慢让孩子养成到点吃饭的良好习惯。

高阶父母思考有效性+造就还是以吃饭为例,家长会观察和思考:什么时候孩子会好好吃饭?那时候他是什么样子?他是怎么做到的?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家长不只注意到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同时也能注意到孩子也有好好吃饭的时候。如此一来,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势必不只聚焦在“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吃饭”“为什么没有做到”等做不到的地方,而转为“他有时也能做好”的成功经验或例外经验上。之后,再与孩子沟通,就容易站在孩子的角度,不但解决问题,孩子也比较自信,当孩子自信的时候,容易产生“我能感”,进而主动解决问题。这样做不只是在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造就了孩子我能解决问题的效能感。

更多相关文章: 坏习惯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关于妈妈好孕网

Copyright 2005-2024 www.mamahaoyun.com 〖妈妈好孕网〗菲德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8049750号-2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QQ:226414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