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思考过程中的失误

更新时间:2019-06-11 23:06:42 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妈妈好孕网 阅读数:520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生思维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同科目不同知识块层面的发展并不平衡,只有到中高年级,孩子才学会分辨主次本质与非本质,才会自觉主动地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才会出现思维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有一名学生做数学题时经常出错,老师深入了解后发现,他在做题时思维的速度大大超过手写的速度。脑子里想的是后几步,却写到前面几步的结果上,有时还重叠在一起,因此经常出错。这是手脑步调不一致导致的粗心,可能是思维敏捷而手动跟不上,也可能是思维粗略而书写详尽的差别,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在保证思考速度的前提下,细化脑子中的思维步骤加快手中书写的速度。

  在数学中,有时需要通过加强口算训练以及简单应用题的思路训练,来消除孩子在解题过程中的粗心。因为孩子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新知识的生长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清楚,不了解各种计算公式或法则的推导形成过程,没有经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改条件或问题等变式的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等品质还不够发达,粗心自然少不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思维过程中常见的怪现象——“思维定势”。《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或倾向性,决定着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由于小学生对细微变化缺乏很强的观察判断能力,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知识之间会产生迁移,更容易产生不必要的错误。如先前学习“干”字,稍后学习“于”字,往往会由于前一个字的定势,而使前后两个字区分不清,把字写错。

  孩子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即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而产生“累积性错误”。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却将末位对齐。又如在计算290÷29=10460÷46=10这些口算题后,接着计算380-38时,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往往会把减法错算成除法,即380÷38=10。还有些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1÷0.1=0.1,究其原因,便是“任何数除以1都得原数”的思维定势。

  老师或家长有时会责怪孩子总是做错“讲了好几遍的题”,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从大人解题的思维过程中受到影响得到启发,还没能很好地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只知道要这样算,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他们只能对着例题直接模仿或瞎猜乱碰,根本不明就里,这就造成了当遇到综合性强难度稍大的题目时,他们就找不到突破点侧重点。

更多相关文章: 孩子记忆培养    早期教育  智能开发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关于妈妈好孕网

Copyright 2005-2024 www.mamahaoyun.com 〖妈妈好孕网〗菲德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8049750号-2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QQ:2264141084